我的位置:首页 > 物理学知识 >

《从普朗克到薛定谔:物理学量子革命》

2024-10-11
来源: 迷上科学

 在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历程中,物理学的发展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认知世界的道路。19 世纪末,经典物理学似乎已达巅峰,人们一度以为宇宙的所有奥秘都已被揭开。然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看似微小的难题却如暗礁般,悄然挑战着经典物理学的既定定律。image.png

  就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一场震撼世界的革命 —— 量子物理学应运而生。量子力学,这个以原子和亚原子能量尺度描述自然界的物理学分支,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19 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以牛顿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学为基石,仿佛能解释几乎所有已知的自然现象。然而,黑体辐射却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黑体辐射是指理想物体发出的辐射光谱,按照经典理论,辐射应随着频率增加而无限增大,可实验观测却显示频率越高辐射强度越低,这一矛盾被称为 “紫外线灾难”。光电效应同样让经典物理学束手无策,经典理论预测发射电子的能量取决于光的强度,而实验却表明电子能量取决于光的频率。此外,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围绕原子核运行的电子为何没有因不断发射辐射而失去能量,导致原子迅速坍塌,可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

  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量子物理学带着革命性的思想横空出世。“量子” 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数量。量子理论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即某些物理特性,如能量,是量化的,只能取离散值。1900 年,马克斯・普朗克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他提出黑体中原子振荡器的能量并非连续,而是被量化为 “量子”。这一假说成功解决了紫外线灾难。1905 年,爱因斯坦进一步扩展了普朗克的观点,提出光本身被量化为 “光子”,有力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光的量子性质提供了确凿证据。1913 年,尼尔斯・玻尔提出原子模型,电子只能占据原子核周围的特定量子化轨道,不会发射辐射,且可通过吸收或发射量子能量在轨道间跳跃,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元素的发射光谱。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量子理论如燎原之火,不断发展完善。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这两个数学等价形式,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基础。1927 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强调了量子现象的概率性质,对经典的确定性概念发起了挑战。薛定谔则提出波方程,描述了物理系统的量子态随时间的变化,使人们能够计算在给定状态下发现粒子的概率。哥本哈根诠释由玻尔和海森堡提出,认为量子系统的物理特性在测量前是不确定的,引入了状态叠加和波函数坍缩的概念。

  4 月 14 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被定为量子日,以纪念马克斯・普朗克在 1900 年 4 月 14 日向德国物理学会提交能量量子化理论,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这不仅是对普朗克的致敬,更是对量子物理学持续发展和现代应用的肯定,如量子计算、量子密码学和量子计量学等技术。

  量子物理学从普朗克的大胆假设开始,经过爱因斯坦、玻尔等人的推进,再到海森堡和薛定谔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理论,它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微观尺度的理解,为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找到了答案。如今,量子物理学依然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最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引领着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开启人类认知的新征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