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物理学知识 >

《“哲学已死” 与 “物理重建”:物质认识的困境与希望》

2024-10-15
来源: 迷上科学

 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历程中,我们似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哲学对物质的认识似乎陷入了停滞,而物理学在不断拓展视野的过程中,却带来了更多的困惑与争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哲学已死” 与 “物理重建” 的抉择。image.png

  从古代唯物论者将物质归结为某几种物质形态,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者对原子的认知,再到现代唯物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包括实物和场两种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不断发展。然而,这种认识在哲学和物理学上仍较为笼统和定性,缺乏明晰系统的阐述。

  我们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主要通过感官感知,但感官具有局限性。人类生存的地表环境相对于浩瀚复杂的宇宙而言极其微小特殊,这决定了我们的感官种类存在不可逾越的局限性。比如,如果我们的眼睛像鹰一样,世界将失去色彩。同时,感官在分辨能力上也有局限性,即使借助仪器观察微观和宇观现象,也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甚至假象。

  历史上,狭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创立并非源于实验对已有理论的推动,而是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抽象思维。然而,在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奇点却不适用所有物理定律;量子理论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和可调节参数也让我们陷入不可知的误区。这表明,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只能无限靠近本质而难以真正到达,让人感到气馁。

  在物质的表述上,哲学的一元论与物理学的多元表述存在矛盾。宏观领域,根据作用力性质不同,物质被表述为质量物质和电(磁)物质,经典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在宏观的成功,使人们将质量和电荷概念引入微观和宇观领域,导致更多物质概念如暗物质、暗能量、色荷等的提出。宇观领域,现代宇宙学认为物质有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三种形态,但对它们的解释仍很匮乏。微观领域,随着研究深入,更多微观粒子被发现,对 “基本粒子” 的定义也不断变化。

  随着物理学的快速进展,哲学似乎原地踏步,霍金发出 “哲学已死” 的感慨。然而,物质认识的深入带来的不是清晰而是更多的混乱。质量和电荷源于对万有引力和库仑力的体验,经典物理学建立在人身体验和近身观察的宏观环境基础上。但当视野进入宇观和微观领域,我们无法获得人身体验,仅靠视觉观察并沿用宏观经验是存在问题的。

  例如,光子和一些微观粒子 “无静止质量” 以及中微子超光速现象等,都对现代物理大厦的根基产生了冲击。如果中微子超光速现象被证实,物理大厦将需要推倒重建。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需要抉择是 “哲学已死” 还是进行 “物理重建”。实际上,我们不能放弃对物质本质的探索,虽然人类似乎永远无法将实践疆域扩大到整个宇宙,但如果我们将星系或星系团视为宇宙基本单元,或许可以推出宇宙性质,找到通往物质本质的道路。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既需要哲学的抽象思维为我们指引方向,又需要物理学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认识的困境中找到希望,为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开辟新的篇章。

友情链接: